环境与食品工程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新闻网消息(文/环境与食品工程学院 陆金丽 陈雪颖 图/环境与食品工程学院 张俊 陈培权)2025年7月14日至17日,为深入引导青年学生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环境与食品工程学院“普续华章”中华文化传承团深入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八协村,开展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推普”调研进侗乡
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考察、问卷发放及面对面访谈等形式,了解当地群众普通话普及程度、使用状况及学习需求 ,累计回收有效问卷六十余份。调研发现,当地中老年群体长期处于方言环境,日常沟通主要依赖方言,普通话使用频率较低,虽然具备一定的普通话沟通理解能力,但在主动表达时存在词汇量匮乏、发音不准等语言障碍。对此,实践团队根据调研结果,编写《普通话日常沟通手册》、《侗语常用词语与普通话对照表》,让语言赋能乡村文化建设。
“推普”课堂传侗韵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托起梦想的翅膀。在侗乡的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普通话常常带着独特的乡音韵味。实践团队与八协小学开展青少年语言文字素养教学方面的结对帮扶,并将侗乡歌曲、传统文化、书法绘画融入“推普”课堂。在“推普”课堂上,志愿者杨依佳创新性地将《侗话汉语都要学》这首歌曲融入教学,伴随着欢快的旋律,孩子们跟着节奏拍手跟读,在对比发音练习中,既感受到了语言的趣味,又掌握了标准发音。志愿者林燕妮给孩子们讲述了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赏花灯、猜灯谜习俗的由来,并通过猜灯谜、亲手制作花灯的形式,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文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娱乐中学习汉字、增长知识。在笔墨中华课上,志愿者郑璐选取常用汉字,教孩子们用毛笔一笔一画临摹,在墨香中感受汉字之美。
“推普”筑梦润童心
为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实践团队在八协小学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推普”趣味运动会和"典耀中华"文艺汇演,寓教于乐。两人三足比赛中,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喊着"一二一"的节奏默契配合;抢凳子比赛中,孩子们听到主持人念到指定的词语开始抢坐凳子。颁奖环节设置了趣味绕口令挑战,孩子们挑战念出绕口令可以获得特别奖品。活动现场,孩子们标准的普通话与欢快的笑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推普”画卷。在"典耀中华"文艺汇演中,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少年中国说》,欢快唱响《侗话汉语都要学》。志愿者们表演的普通话小品妙趣横生,引得全场笑声不断。
“推普”传技助增收
志愿者们来到八协村的茶叶种植基地开展普通话培训,用普通话与现场村民模拟日常买卖对话,耐心地纠正村民的错误发音,帮助村民掌握日常买卖中的常用词汇和用语。经过前期调研,团队成员了解到三江县盛产的杉木是天然、优质的石斛种植基质,为了进一步推动八协村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志愿者们携带石斛种苗到田间地头传授石斛种植技术,详细讲解了石斛种植要点,并亲自示范科学种植的全过程。培训结束后,志愿者们到茶园亲手体验采茶的乐趣,切身感受到茶农们的辛勤与智慧。
政策入户促振兴
志愿者们走村入户,为准大学生们开展"一对一"资助政策宣传。在农家小院里、田间地头边,耐心细致地讲解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勤工俭学等资助政策。这场青春助力的政策宣传行动,为乡村振兴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乡村振兴,语言先行;文化传承,青年担当。”通过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要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将所学所能与乡村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以青春力量构筑沟通桥梁,以文化传承守护乡土根脉,在服务乡村的实践中诠释青春担当。
志愿者开展“推普”调研
拼音认读课堂
“推普”筑梦课堂
实践团队与八协小学开展普通话推广结对帮扶
国家助学资助政策入户宣传
学院网站审核:一审 陈雪颖、二审 黄曼、三审 阎志斌
学校网站审核:初审 党委宣传部 陈晨、终审 党委宣传部 罗世华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