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完成
新闻网消息(文/艺术学院 韦益良 孙展航 图/艺术学院 张露 梁朝日)7月17日,艺术学院“艺彩飞扬”中华文化传承团赴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村及独峒镇中心小学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完成。活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文化教育振兴与传统民俗保护,以艺术为桥,通过美育和文化传承,共筑了乡村振兴文化根基。
扎根乡土,溯源非遗根脉
活动伊始,团队便深入独峒村的文化腹地,走进独峒农民画博物馆和当地农民画工作室,沉浸式感受侗族农民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浓郁的民族风情。他们访谈非遗传承艺人,聆听画作背后的侗族故事与民俗智慧,深入交流绘画技艺。团队成员充分运用手中影像设备,积极助力艺人拍摄、剪辑参赛作品。这次探访不仅是一次文化溯源,更是青年学子以专业技能赋能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
AI创想绘,定格家乡美
来自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蒋海婷与影视动画专业的小伙伴们为独峒镇中心小学学生带来神奇的AI绘画之旅,通过展示和普及当前的AI技术,教授AI指令魔法,带孩子们以家乡独峒镇为主题,挖掘独峒自然与人文元素,生成充满想象的画作,再通过基础构图指导与色彩搭配示范,让孩子们运用AI技术结合绘画技巧呈现家乡之美。
《稻香》里的双向共鸣
在“童声飞扬”音乐课堂上,音乐教育专业的程玲玲、陈柳鑫、莫阳指导孩子们演唱《稻香》,歌词里的“稻穗”“溪流”“纸飞机”,全是孩子们朝夕相伴的日常。课堂开始,她们没有急着教唱,而是先问孩子们:“家里的稻田什么时候最香?”有孩子说收割时的风里香,有孩子说稻田烤鱼的味道香,这些鲜活的答案让“稻香”从歌词里走出来。专业教学上,她们把副歌里的切分节奏比作“踩在田埂上的步子,歪歪扭扭却稳当”,孩子们跟着拍手跺脚,很快摸到了节奏的规律。歌声里飘着的不仅是旋律,更是他们对故土的真切情感。
手工扭扭棒课,转出无限创意
有幼儿园授课经验的建筑专业学子梁丽娜带孩子们玩的是手工扭扭棒,首先询问了大家喜欢什么花,有孩子说“喜欢向日葵,风吹的时候会点头”,有孩子说“爬满了竹篱笆的牵牛花”。她便顺势引导:“那我们就用扭扭棒,把这些喜欢的东西‘变’出来吧!” 她手把手教孩子们弯折、缠绕,彩色扭扭棒在指尖弯转、缠绕,变成小花、小人物……课堂上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用简单材料创造独一无二的小作品,让创意在动手实践中自由生长。
非遗文艺扎染,指尖传承蓝白之美
服饰专业的蒙海冰、罗淯晋、黄翠敏带着蓝靛与布料走进课堂,手把手教孩子们扎结、浸染。从简单的折线扎法到灵动的形状设计,当蓝白渐变色在布上晕开,非遗的韵味在指尖流转,传统文化的种子悄悄扎根心底。古老的扎染技艺在耐心指导中变得可触可学,让孩子们触摸到非遗传承的温度。
手工蓝染DIY,把温暖带回家
蒙海冰、罗淯晋、黄翠敏将蓝染技艺融入日常小物,从调制染料到拓印图案,孩子们亲手制作专属冰箱贴和发簪。千年非遗的蓝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被孩子亲手触摸的纹理,在小小的冰箱贴里延续着文化的脉搏。从裁剪布片到贴磁片成型,每个步骤都藏着专注。当孩子们捧着属于自己的蓝染冰箱贴和发簪,骄傲地说“这是我做的”时,便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创造的快乐,让非遗之美成了能贴在生活里的温暖痕迹。
活力动起来,趣味强体质
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潘广杰以趣味运动为核心,设置障碍接力、飞镖游戏、篮球比赛等项目。成员将趣味性、协调性融入体育游戏,既锻炼肢体协调性,又让孩子们在奔跑跳跃中释放活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篮球比赛中,队员引导孩子们理解“团队配合比输赢更重要”,教他们如何传球、如何掩护,一声声“加油”声里,团队协作的意识在悄悄萌芽。飞镖游戏中,孩子们专注瞄准的模样、投中目标后的欢呼,都充满了运动的快乐。这堂体育课,潘广杰用本子记录下了每一位上体育课的小朋友姓名,用温暖的人文关怀守护每个孩子的参与热情,让阳光与欢笑伴着成长的力量,留在每个孩子的夏日记忆里。
艺彩侗乡,共谱民族团结乐章
实践活动的尾声,一场精心打造的“艺彩侗乡”主题文艺汇演在独峒鼓楼精彩上演。晚会节目丰富多彩,尽显文化交融之美。艺术学院学子带来融合非遗元素的时尚服装秀,展现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器乐演奏(古筝、钢琴)流淌出东西方音乐的和谐对话;深情的诗朗诵《侗乡新韵》 诵出乡村振兴的新气象;充满活力的乐队表演和合唱点燃了现场气氛。当地侗笛、芦笙演奏艺人及舞蹈队同台献艺,悠扬的侗笛、浑厚的芦笙与学子们的现代演绎交织在一起,台上台下心手相连,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乐章,为此次“三下乡”画上了一个璀璨而温暖的句号。
本次实践为独峒村带来了一场惠及200余名村民的文艺晚会,为独峒镇中心小学的孩子提供了覆盖400余人次的文体艺术兴趣体验课堂,访谈了5名独峒农民画传承人,是青年力量扎根基层、溯源文化、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与教育的鲜活动能,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读懂乡村、锤炼品格的成长课堂,更是一座架起城乡理解、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让青春的创意、善意与乡村的期盼、智慧实现深度的双向奔赴。离别的脚步虽已启程,但知识的影响、技艺的传承、关怀的温度与共同成长的收获,将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激励青年持续投身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温暖而持久的力量。
手工扭扭棒课程
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授音乐课
扎染课程
“AI创想绘”绘画课成果展示
成功举办晚会
学院网站审核:一审 邓丽、二审 唐燕红、三审 贾洪峰
学校网站审核:初审 党委宣传部 陈晨、终审 党委宣传部 罗世华
用户登录